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务处 >> 教学动态 >> 正文

通知公告

爱科学,向未来--第十八届中国科学院公共科学日系列课程活动观后感

发布时间:2022年05月30日 | 作者:1917张展赫 | 点击量:[]

近期,我观看了由教育部和中国科学院等多部门联合组织的第十八届公共科学日系列活动课程,充分了解到中国科学的伟大之处,以及科学对于我们国家的环境、社会发展和技术的应用。

在包信和老师的有关碳能源、碳达峰以及碳中和的讲述中,包信和老师指出:降碳的最佳路线是节能。

能源是人类的生命之源、文明之源,我们的美好生活离不开能源。包信和老师从传统化石能源的使用和发展历程入手,分析二氧化碳排放和温室效应,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严峻挑战。

包信和老师指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硬仗”。因为“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经济社会达到一定的条件和水平。而目前我国人均GDP仅1万美元,能源消费仍处于上升通道,并且没有时间重复发达国家“人均能源消费先快速增长、长时间饱和、逐渐下降”的历程。因此,他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变革是必由之路。

化石资源还用不用?包信和老师说,“煤转化一直是我国的发展战略,但要彻底改变传统工艺,从根本上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水消耗。煤转化的必然趋势是与可再生能源和氢等耦合。”

可再生资源怎么用?包信和老师认为,要规模化利用可再生资源,其中太阳能是未来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的重点,并且提出了氢通过甲醇、氨等作为储能载体的可能途径。可以说,推动可再生绿氢的生产与应用,成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路径。那为何选择氢?包信和指出,因为氢具有效率高、无污染优势。氢能利用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高效、低成本制备氢,如何安全经济地储运氢。自然界本身没有氢能,氢能是可再生能源的“搬运工”。

最后,包信和老师总结了“碳中和”与“能源革命”的必然路径,即化石能源是基础,可再生能源是根本,氢能技术是关键,负碳技术是未来。他认为,“降碳的最佳路线是节能。”

第二场报告是陈仙辉院士主持的“神奇的超导及其应用”。陈仙辉院士指出:室温超导体或是支撑下一代人类文明的材料。

人类的文明可以用材料来划分,从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 、铁(钢)器时代,再到如今的硅基时代。下一个能够用来支撑人类进步的材料是什么?陈仙辉认为,可能就是超导体。

超导体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发现之一,是首个被观察到的宏观量子现象。超导电性是指某些材料在降到一定温度时,电阻消失为零并具有完全抗磁性的宏观量子态。陈仙辉院士介绍了超导体的特性和微观理论、超导研究发展的历程,尤其是非常规超导体的发展和现状,以及超导体作为一种量子材料广泛应用的物理基础以及在弱电和强电等众多领域的应用。

同时,陈仙辉院士指出超导研究面临新的挑战,包括铜氧和铁基高温超导体的非常规微观机理。陈仙辉院士认为,“非常规超导电性微观机理的解决,会极大推动凝聚态物理学的新发展。”此外,从应用角度来看,陈仙辉认为科学家们还需要探索更适于应用或更高临界温度(甚至室温)超导体。

第三场是田志刚院士的“免疫力与免疫治疗”的报告。田志刚院士指出:没有免疫学护驾,人类健康安全会倒退100年。

感染、过敏、肿瘤、衰老与退行性疾病……可以说人类所有疾病,均起源于免疫力失常。那何为免疫力?如何进行免疫治疗?中国科大田志刚院士在报告中,自问自答了“免疫力10问”,介绍了免疫力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免疫治疗前沿知识,肿瘤的免疫治疗等最新进展。

免疫力是指人体防病抗病的能力,是人体消灭外来侵入的任何异物(病毒、细菌等),清除衰老、损伤、死亡、变性的自身细胞,杀灭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

田志刚指出,熬夜、烟瘾、肥胖、压力是免疫力“四大杀手”,环境污染和乱吃保健品可杀伤免疫力。免疫力衰老不可抗拒但可以延缓,其中中枢免疫器官老化最早最快,是免疫力下降的关键。

针对机体低下或亢进的免疫状态,人为地增强或抑制机体的免疫力,以达到疾病治疗的方法就是免疫治疗。田志刚表示,免疫治疗已经为人类做出历史性贡献,如今近百种传染病通过疫苗得以预防,拯救了数亿人生命。

田志刚指出,免疫治疗对体弱病人更为适用,且治疗方式多样、简单易行、安全有效。目前,医学最高境界是实现重大疾病的免疫治疗,如肿瘤的免疫治疗。同时,田志刚提出了利用NK细胞开展免疫治疗的两大路径。

免疫学是研究免疫系统的结构、运动和功能的学科,为人类健康做出无可比拟的贡献。田志刚表示,“没有免疫学护驾,人类健康安全会倒退100年 。”

其余的报告会带我们认识了量子信息,人工智能,中国航天,磁约束聚变以及科学与人文的结合等一系列活动,这让我们深刻意识到:科学是国家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科学现在成为国家经济实力发展的一部分,只有一个国家的科学发展强大,这个国家才能够站稳脚跟,才能够有实力与其他国家进行往来。希望我们国家的科学能够越发强大,成为科技强国,我们作为新时代中国青年,也会积极奋进,为国家科学发展贡献自己青春的力量!!!

上一条: 第十八届中国科学院公共科学日系列课程活动观后感 下一条: 科学创造未来--中国科大2022科技活动周系列科普报告观后感

关闭

备案号:苏ICP备 08012367号-1

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海河西路18号(市内乘坐19路、11路附线、95路在师范学校站下车向西100米即到)

邮编:221116 邮箱:xzgdsf@126.com 联系电话:0516-83507463  网站维护:信息网络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312020001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