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室主页
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招就处 >> 招生工作 >> 正文

媒体专访我校校长张兴朝——坚持“一主多元” 办好现代师范

发布时间:2008年04月09日 | 作者:招就处 | 点击量:[]

转自《彭城晚报》

记者 刘敏 马萌

站在徐州高等师范学校的校园里,令人强烈感受到,这座有着百余年历史的学校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古朴与现代,在这里得到了最完美的融合。

“每所学校都应该有着属于自己的理念和思想。” 近日,记者与该校校长张兴朝交谈时,他多次说到徐州高等师范学校的“座右铭”:“一主多元,和谐发展,众擎易举办现代师范;两代师表,德才共进,虚心实力铸徐师精神。”

坚持德育首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该校德育工作始终突出正面教育,注重典型引路,充分发挥系科的主观能动性,鼓励班主任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开展了许多受学生欢迎的活动。精心打造“阳光工程”已经成为学校的德育品牌。“阳光工程有三层含义:阳光体育,加强锻炼健康体魄;阳光心灵,排解烦恼滋润心田;阳光助学,关注贫寒济困励志。”张兴朝详细解释了阳光工程的具体含义。

不仅如此,该校注重开展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立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宣泄室,通过心理专业教师的咨询与辅导,疏导和纠正学生的心理异动,排解忧郁,开导心扉,成功干预了数起产生轻生意念的事件,受到家长和学生的信赖和好评。该校还建立了扶贫基金,开设了校园管理、艺校辅导员等近200个助学岗位,开展“师爱助学”活动,通过“减、免、奖、助”等多种形式济困助学,每学年奖助学金发放总额均高达百余万元人民币。

坚持教学中心,引领专业发展

一直以来,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坚持教学中心不动摇,积极推进“有效课堂”建设;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制度,抓好常规;加强系科建设,充分调动各种有利因素,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学生素质全面提高。“学校充分发挥徐州市课堂教学改革试点校的作用,通过观摩课、示范课等方式,努力探索启发式、互动式教学,鼓励教师大胆尝试勇于创新,积极跟进,全面准确地理解新课程标准。并成立课题攻关小组,加强精品课程、特色课程、校本课程建设,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张兴朝表示,为切实提高学生素质,针对目前招生“进口宽”的局面,学校严把“出口关”,加强学籍管理,严格实行“升留级制度”,并倡导“凭成绩升学、凭才艺就业、凭素质立身”的发展理念,帮助学生适应多元发展的需要。

加强内涵发展,坚持教师优先

如何更好地促使教师专业化成长,一直是徐州高等师范学校关注的重点,而该校多年来坚持实施的师表工程、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建立了一支以“师德的标兵、育人的楷模、教学的专家”为特征的教师队伍。

该校着力构建“全员发展,梯次推进”的教师成长目标体系,实施单兵突击(让先进更冒尖),小组合作(以互助促发展),团队推进(实现全员提高)的发展策略,培养造就出一批德育专家、教学专家、科研专家。2007年学校有7位教师被评为市级拔尖人才、名教师、学科带头人和省“333工程”培养对象。

创新办学思路,坚持一主多元和谐发展

“‘一主’即以教师教育为主,高扬师范大旗,努力巩固传统优势,保持先发优势,创建新兴系科,构建高校模式;‘多元’即充分挖掘学校资源,适度发展非师范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并举,师范教育与非师范教育并举,全日制教育与社会自考教育并举。”作为徐州市小学教师培训中心,徐州高等师范学校2007年在省教育厅、市教育局的部署指导下,先后培训小学教师2200多人,仅去年暑期就承办了涵盖小学英语、数学、综合实践、体育、计算机、班主任、教师教育技术七大类9项培训任务,参训学员近1700余人。

张兴朝坦言,在现行教师教育中,职前职后脱节,体制机构各自为政,教学内容相互交叉,资源配置不合理等问题依然没有根本解决,“我校正积极建立起一支内外兼容、专兼结合理论与实践紧密联系的培训师资队伍,创新设计灵活多样的课程类型和教学模式,开发形成系统实用的培训教材,实施以人为本的培训管理,创造独具特色的培训评价体系。”

“虚心实力”是徐州高等师范学校的校训,训导学生虚心好学,踏实用功。

后人诠释“虚心”意旨虚怀若谷,心存高远。“实力”意指脚踏实地,力学不怠。至今师生更理解为以虚心的态度求学,凭强劲的实力竞争。

其内涵理解给人以激励,其读音亦与校名有暗合之巧。徐州师范向以徐师简称。而徐师的汉语拼音字首为X.S,恰与虚心实力之虚实的拼音字首一致。

上一条:2008年招生加试面试通知 下一条:徐州高等师范学校2008年招生简章

关闭

备案号:苏ICP备 08012367号-1

徐州高等师范学校  版权所有

地址:江苏省徐州市铜山新区海河西路18号(市内乘坐19路、11路附线、95路在师范学校站下车向西100米即到)

邮编:221116 邮箱:xzgdsf@126.com 联系电话:0516-83507463  网站维护:信息网络中心

苏公网安备 3203120200018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