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间教学勾勒未来学校轮廓
作者:陆云泉发布时间:2020.04.15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是学校教育教学面临的严重挑战之一,对学校、对教师、对学生、对家长都是一个新的课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全国大规模的居家学习与线上教学实践中,它有可能催生了所谓教育4.0的教育形态。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4.0不断重塑着社会,同时也在重塑着教育。疫情期间的教育教学实践,让我们不禁深思,未来教育将会被怎样定义?它到底应该是怎样的?
未来教育学校、校外、线上互补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是学校的首要选择,学生开始了居家学习模式。在这一模式背后,则是线上教育功能的凸显。在此期间,线上教育或许被视作应急手段,但在未来教育中,线上教育会作为完整教育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分割的部分而存在。
目前,社会已迈入工业4.0时代,其显著特征是智能化、个性化。与时代相呼应,未来教育将更加注重个性化。可以说,未来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能够让每一名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然而,当前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较多,线下教育、学校教育不可能完全实现个性化,线上教育可以提供丰富的课程和空间供学生选择。在线上教育中,每一名学生面对的不是一名教师,可能是很多他兴趣方向的学科教师,更有助于学生个性发展。能够提供个性化服务的线上教育,为学校教育作补充,线上线下相互呼应。
当然,线上教育不可能完全替代线下学校教育。学生在线下教育中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生活的方式以及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尤其是进入居家学习新阶段后,学生很容易产生孤独感,尤其需要团队、同伴、组织进行交流与分享,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才能学会与人共处,增强社会情感能力。因此,可以说,学校这样的实体教育在任何时候都不可能消亡。
而且,学校教育也不能完全解决学生其他一些技能的需求,如音乐、体育等,所需的是面对面、手把手的教授方式,需要与学生进行大量的互动,才能提高技能,这都是校外教育可以补充补足的。
从这一意义上说,未来教育可能是学校教育、校外教育与线上教育三分天下的格局。其中,学校教育解决的是底线问题,线上教育解决的是个性化问题,而校外学习则作为学校教育和线上教育的补充存在,培养学生的爱好与特长,三者互相补充,互相融合。
未来学校建构开放共享平台
疫情期间的居家学习,揭示了两个教育定律。第一个定律是,学习不可替代,它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另一个定律是,成长也是不可替代的,教师、家长不可能代替学生去成长。以往的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教师代替学生、家长代替孩子的问题,导致学校、学生、家长三方陷入焦虑。实际上,不论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还是线上教育,最根本的地方在于,要创造一个能够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的环境,提供一个让孩子潜能得到最优质、最大开发的广阔学习空间。
可以预见,未来学校模式是开放的、共享的、平台化的。在这个平台上,每一所学校最优质的资源、最优质的师资都可以进行分享,让每一名学生都能够在这个空间里面找到自己的乐趣,或者获得一些他需要的发展助力,使得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开发。此外,开放、共享的平台也会降低社会成本。
为应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工业4.0对教育提出的挑战,北京一零一中学已经开始谋划教育4.0,实施人工智能环境下的生态智慧教育,搭建课程资源、智慧学习平台。疫情期间,学校提前运行了OMO(线上—移动—线下)一体化平台。通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结果显示良好。在平台使用过程中,教师改变了原先被动应用信息技术的状态,开始主动地去适应、去学习。通过OMO学习平台,师生交流越来越顺畅。在一定程度上,疫情中的学习相比常态化教学更加高效。
未来教育更加注重个性化,在线上教学方面,学校一直在探索开放性学习资源的整合。比如,学校近年来通过购买服务,创设了英才学院,实行课程共享。由于英才教育是鼓励跨越式学习的混龄教育,它能够较大程度地满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而且,疫情期间,学校课程资源平台上的很多内容并非由学校教师提供,学校前期与北京理工大学、上海同济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共享了大量课程资源,学生在平台上都可以获取。
教育不单单是学校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校内与校外资源的融合是教育发展趋势。疫情期间,学校还联合北京市香山革命纪念馆,组织了一次线上参观活动。纪念馆讲解员在高清摄像机拍摄的画面中,同时带领一个年级800多名学生,参观数字香山革命纪念馆,相较于线下,线上观看得更为清晰。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社会机构愿意为学校开设这样的课程,进一步拓展了线上与线下教育融合的空间。
未来学习深化成长共同体
在线上与线下融合过程中,学校发现,居家学习时,学生长时间坐在手机电脑屏幕前,很容易视力疲劳,会产生孤独感。而且,学生在线上有没有学、学得怎样,家长和教师也无法通过平台监控。如何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是一大难题。
为此,一零一中学进行了疫情期间的教学模式创新,建立以学习小组为代表的成长共同体,推动学习发生,这也给未来学校教育带来新的启示。
学校把每个班级分成不同的学生群体, 6至7人分为一个学习小组,即成长共同体。在小组中,配置一名教师,实际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配备一名学长,学长可以是高年级学生,也可以是已毕业进入大学的往届优秀毕业生;同时,还有一名家长志愿者,三者共同担当成长共同体中学生学习、成长的陪伴者角色。
在学习小组中,每名学生都有一个角色,都有各自的任务,既是学习小组成员,也是考勤或作业等小组长,既是学习者,也是管理者。在学习小组中,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相互监督、相互提醒,能够有效地解决学生在手机电脑屏幕前发呆、学习效率低下的问题。而且,每一个成长共同体中的教师、学长、家长以及学生角色都是平等、互助的,每个人都参与设计每天的学习、娱乐、体育、家务劳动等各方面活动。
除组内学习外,每天还会在学习小组中评比出最优秀小组成员,再在年级和班级中评比出优秀小组。每名学生都希望成为优秀小组成员,每个小组也希望能成为年级、学校的优秀成长共同体,通过这样的激励,学生自然有了比学的劲头。于是,线上的个体化学习就变成了小组的合作学习,显著提升了学生居家自主学习效果。
大数据、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等技术,正在给教育带来一个渐进的变化,但我们仍需谨记,教育的产品是人,最好的教育是适合每个孩子成长与发展的教育,是让每个孩子更加幸福的教育,而技术只是手段。
(作者系北京一零一中学教育集团总校校长)
《中国教育报》2020年04月15日第5版
版名:校长周刊
作者:陆云泉